“买路钱”这个日常俗语,今天的意思是盗贼拦截商旅,以买路为名索要钱财。旧话本小说和戏曲中常见这样的场景。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买路钱”一词却从出丧而来。《礼记·檀弓下》载:“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高柴是孔子的弟子,又称季子皋,担任鲁国孟氏家族的封地成邑的长官。高柴的妻子死后,出葬时他踩踏了地里的禾苗。申祥劝他赔偿,高柴却说:“孟氏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加罪于我,朋友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离弃我,因为我是成邑的长官。如果我掏钱赔偿,买道而葬,太过清廉,那么后人就难以继承这种作风。”这当然是高柴的强词夺理,因此郑玄评价他“恃宠虐民”。这就是“买道”一词的出处。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有“买路钱”一条,其中写道:“今人出丧,柩行之道,于前抛金银纸钱,名曰买路钱,即高季买道之遗意也。”不过这个意义上的“买路钱”和高柴的“买道而葬”显然不同,乃是取一个彩头,为过世的亲人买路,求得在黄泉路上平安通过之意。(许晖《100个汉字中的古代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