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3-10-04

【牙门(衙门)】

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有“公牙”一条,辨析道:“近代通谓府建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修,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于门侧,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于上,其义一也。”这段话把后世“衙门”之称乃是由牙旗转变而来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按照封演所述,之所以称“牙旗”有两个原因:一是“象猛兽以爪牙为卫”,二是旗杆上悬挂兽牙。不过在为《周礼》所作的注中,郑玄曾经解释说:“牙齿,兵象。”食肉动物的牙齿以其锋利被视为刀兵之象,因此而有兵符“牙璋”,出土的牙璋的底部有一对至多对齿牙,可以证明郑玄所言。因此,所谓“牙旗”,起初不过就是军旗饰牙。南北朝末期,出现了外缘为锯齿状的军旗,倒是非常符合“牙璋”的本义。行军扎营时,要竖立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后世一直使用到今天的“公衙”“衙门”“衙内”等称谓,都是由于牙旗制度的消亡而导致的“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许晖《100个汉字中的古代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