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1.方言。不中用。○[陳獨秀]《收回教育權》:“在國民革命以前,目下二百五的[中國]政府和[中國]教育界,都不會有收回的決心。”◆2.方言。指傻氣或魯莽的人。○[田漢]《盧溝橋》第三幕:“我是一個老頑固,也是個二百五,心裏怎麼想,嘴裏就怎麼說。”○[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三回:“[周毛旦]本來就是個二百五脾氣,不由得兩眼冒火。”◆订讹条目■古时银子以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十两为半封。半封,谐音“半疯”。故以“二百五”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亦指为人处事鲁莽而不明事理。○《冷眼观》第二九回:“所以那些無新無舊的客人,不問認識他不認識他,都以爲他是同鹹老六串通出來放白鴿的。你想,這箇風聲出去,誰是真二百五真洋盤,再肯來花這箇冤枉錢呢?”(《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