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隄”,《说文·阜部》“隄,唐也。从阜是声”,徐锴《系传》“隄,塘也”,段玉裁注“唐、塘正俗字。隄与唐得互为训者,犹陂与池得互为训也。其实窊者为池为唐,障其外者为陂为隄”。《篇海类编·地理类·阜部》“隄,亦作堤”。《说文·土部》“堤,滞也。从土是声”,段玉裁注“此篆与坁篆音义皆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堤,当为坁之或体,与从阜之隄唐字迥别”,是说这个“堤”本与“坁”同音义,读都礼切,端母荠韵上声,是滞留义。可见《说文》堤防义用“隄”不用“堤”,“堤”原只作“坁”的借字,之后才转读平声并逐渐取代了“隄”而使“隄”不再通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堤防为土石所筑,从土的“堤”比从阜的“隄”在表义上更直捷,且书写也简单一些。就经典用例来看:十三经中,《尔雅·释宫》“隄谓之梁”、《礼记·月令》“修利隄防”等都用“隄”不用“堤”。二十四史中,《史记》正文14例都用“隄”,《史记·孝武本纪》“间者河溢皋陆,隄繇不息”的正文用“隄”,只是唐张守节《正义》“颜师古云:皋,水旁地也;广平曰陆。言水大泛溢,自皋及陆,而筑作堤,徭役甚多,不暇休息”,即唐朝人作注才用“堤”字。《汉书》84例、《后汉书》20例,也都用“隄”。《三国志》有用“隄”的,但已经开始在正文中用“堤”字了:《三国志·魏志·庞德传》“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堤上”。此后各史书也有用“隄”的,如《晋书》《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明史》都有不多的用例;而“堤”的用例则渐次常见,如《旧唐书》59见、《宋史》604见、《明史》656见、《清史稿》1613见等等。“隄”与“堤”的典型用例如:(万献初《中小学字词音义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