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这里“格物”的“格”本是“各”,“各”是客人脚趾向主人居所走来,故训“至也、来也”,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各,古格字,故从夊。夊有至义,亦有止义;格训为至,亦训为止矣”。《尔雅·释诂》“格,至也”,《释言》“格,来也”,《礼记·月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郑玄注:“格,至也。”“各”又作“[-]”,《方言》卷一“[-],至也”,郭璞注“古格字”,则“各-[-]、格”为古今字,“[-]-格”为通用字,就“到达”义而言,从“彳”(半边路)比从“木”更合造字本义。然经典习惯用“格”。“致知”的“致”本是“至”,“至”本义是来到、到达,《说文·夊部》“致,送诣也,从夊从至”,则“至”是自动的“来到、达到”,“致”是使动的“送到、使到达”。“格物”与“致知”是对等结构,是两个使动式动宾短语的对列。“致知”是“使知至”,“格物”就是“使物格”。由字形、词义分析可知,“格”即“各”,也就是“来、至”,所以“格物”就是“使物至”。用哲学的话语表述,“格物致知”就是“使物来而使知至”,也就是“使事物的真实影像映射到你的大脑中,从而使正确的知识来到你心里”。人是认识的主体,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是主体的人使客体的“物、知”达到人心里;从主体的角度而言,是主体的人去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律而获取相关的知识。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因而,清末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就称为“格物”或“格致”之学。如严复《原强》:“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因是探求事物之原理,现代改称“物理学”。(万献初《中小学字词音义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