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居皇城南垣正中。明永乐年间,由能工巧匠蒯祥设计、监制而成;寓“承天启运”之意,名“承天门”。承天门原本是一个木制牌楼,并非皇宫正门,故《大明会典》谓“大明门为皇城正门”。天顺年间,承天门遭遇火灾牌楼焚毁。成化元年,重建,成为今天这样的城楼式建筑。清顺治皇帝统一天下,重修承天门,寓“天下平安”之意,改名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天安门以大号城砖建成实心承台,下有一大四小五个券门洞;上为重檐歇山式城楼,东西向九间,前后进深五间,以应《易经》“九五,飞龙在天”之意。前有五座汉白玉石桥,雕刻精美,叫“金水桥”。左右各一华表,屹立其外。皇城四门中,此门最为高大堂皇。(杨学军《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