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语——汉语的前身。华夏族的语言就是“华夏语”。既然华夏族是一个多民族联合体,那么华夏语应该具有族际通用语的性质,绝不可能是各民族共同的母语。不过华夏语的面貌究竟如何,今人已经难以完整地看清楚了,而且是越早越看不清楚。因而我们只能根据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反映当时人物的族系来源、活动地域、重大事件等一些传说材料,并参照当今中国境内外相关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料,来进行相对合理的推测。既然三大族系来源不同,其语言自然各不相同。而不同民族的长期融合,必然导致其语言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华夏语必然是一种混合性的语言。不过,这些较早参与华夏族融合进程的东夷部落,由于参与时间较短,融合程度较低,一旦失去执政地位,往往会由于社会动乱、国破家亡而出现“逆融合”的现象,即他们的一些分支会离开中原地区独自发展,并没有跟上中原地区夏商两代长达1000年的融合进程。例如,颛顼族的一支后裔后来成为祝融族,祝融族的一支芈姓后裔在商周之际南迁江汉流域,与当地南蛮融合而形成楚族,并建立了以楚族为核心的荆楚联盟,即楚国。这就是楚国王族屈原自称“帝高阳(颛顼)之苗裔”的由来。因此,虽然楚国的先祖曾担任过华夏族的盟主,但其苗裔却与华夏族渐行渐远。因此,当周代汉民族在中原地区开始形成时,楚人仍然是被中原之人看不起的南蛮。直到东周以来楚国崛起,才重新抬出颛顼的名号,以示自己也是华夏之一员,有权参与中原事务,并以军事实力成为“五霸”之一,加快了自身重新华夏化的进程。。(李柏令《走下神坛的汉语和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