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磨玉的“凳”。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京的玉器行业逐渐使用上了各种型号的铁制磨玉机,由开始的机械变速发展到以后的晶体管变速,越来越现代化。但不管怎么变,玉器行的人还是习惯管它叫“凳”。上道工序雕琢玉件离不开用水,因此叫“水凳”;下道工序抛光不需要用水,因此叫“干凳”;上班干活叫“上凳”;下班收工叫“下凳”。另外,磨玉机与凳的数量词与安装术语也有区别,磨玉机论“台”,而凳论“张”,“这车间能安装多少台磨玉机”却被习惯地称为能“支”几张凳。凳,《辞海》上解释为“没有靠背的坐具”。不知从何年起,不知什么原因,磨玉工具除了坐凳之外的机械部分也被称为“凳”。磨玉的凳,行里的人还给它起了个外号,管它叫“切糕架子”。中国玉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磨玉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还没有人考证出具体年代。要按《天工开物》中所画的磨玉凳来看,经历了三百多年才演变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磨玉凳的样子,但通读《天工开物》关于玉的文章中却没有提到过“凳”这个字,图中画的磨玉人坐的也不是凳而是“绣墩”。宋应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天工开物》一书写于崇祯七年(1634),初刊于崇祯十年(1637),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那么“凳”这个称呼的出现,估计最早也就在清代了。(茅子芳《玉琢成器:老工匠谈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