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外挖有护城的堑沟,沟内有的注入水,成为护城河,有的是干的,称为“隍” ,即没有水的壕沟。《说文解字》释“隍”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信仰始于南北朝时期,经隋唐至宋朝,城隍信仰更加普及,城隍神已列为国家祀典,明代城隍信仰趋于极盛,至清代亦崇祀城隍神。城隍被尊为城市的守护神,并塑有神像,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城隍神,且多为与本城关系密切、被人推崇的人物。北京的城隍神就曾定为杨椒山、于谦。杨椒山是一位明代的清官,因揭发奸相严嵩的罪恶而被迫害致死,受到老百姓的崇敬,奉为城隍。明代名臣于谦也因保卫北京城有功被奉为城隍。唐朝以后,城隍不仅被尊为城池的守护神,而且还被视为阴间的地方官吏。特别是城隍神被列入道教的神仙体系后,其权力更大,诸如年成的好坏、人事的凶吉以及惩恶扬善等,都成了城隍神的分内之事。其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成为东岳大帝麾下、位居土地爷之上的阴间王朝的中层官吏。据说人死后首先要去城隍庙报告,领取由城隍爷发给的前往阴间的“通行证” ,否则就去不了阴间,只能成为游魂野鬼。相传城隍神的生日是夏历三月二十八日,每到这一天皇家要派官员到城隍庙敬香,祈祷神灵,保佑平安。遇上天旱多火灾的年头,顺天府尹要把城隍神抬出庙来出巡,上官街致祭。届时,致祭的队伍沿着城隍庙街缓缓走向长安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每逢京官上任,都要先到城隍庙里烧香礼拜祈祷官运亨通。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善男信女都会前往城隍庙敬香许愿。一些商家也在此设市经营,并逐渐形成庙会。北京的庙会,在明代最热闹的就是都城隍庙会。据明人《燕都游览志》记载: “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亘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其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灯市多一日耳。”城隍庙的热闹情况,前人记载极多。不但珍贵货物样样都有,而且还有外国客商,所谓“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可以想象那时庙会的热闹。(党静鹏《北京话俗语与老北京社会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