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①追赶人。②赶走。‖《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断:方言。赶。追赶。”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二场:“你婆姨叫人家~跑了。”此为陕北方言。张初元《芦芽山下》:“民兵们乐得哈哈大笑,有的还一个劲地喊着‘~狗日的!’”芦芽山在山西宁武县,这是晋语。内蒙古《爬山歌》:“大黄狗狗咬来小黄狗狗~,羊肚手巾丢在南场畔。”明代用“短路的”词,指拦路抢劫来的。《孤本元明杂剧·贫富兴衰》第二折:“看他穿的袄子布衫靴子帽,则怕有短路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那伙人不是好人,却是短路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你既有胆子短路,你自然还有些武艺。”第四回:“把小的驴儿和米捎袋都叫人短了家去。”《六院汇选江湖方语》:“短路的:乃剪径打劫者。”这样的“短”正是“断”的别字。是指把他的路截断,使无处逃避而去抢劫财物。(刘瑞明、周奉真《庆阳方言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