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减弱法是指修辞主体对事物所处的程度进行降格表述,即“轻描淡写”地表达下生成的委婉语。这类委婉语,主要用于对“凶厄”禁忌语的规避。以“死亡”为例,“死”是人类最为禁忌的语词,所以“死亡”的委婉语也就越多,其中大部分都是采用语义减弱的策略来建构的。比如:“百年之后”“老了”“睡着了”等都是减弱了“生命不复存在”的语义而代之以“生命尚在延续状态”的语词。此外,在病残类禁忌中,人们也会把“耳聋”用语义程度较弱的“失聪”去替代,把“脚跛”说成“腿脚不便”,把患病委婉为“不舒服”,这些委婉语以语义减弱的形式减轻了禁忌语的凶厄程度,从而有效地消除了人类对禁忌对象的恐惧心理。毒蛇猛兽义场内的委婉语也多用此种委婉手段生成,如,在有的地域,人们用凶猛度极低的“大虫”去指称“老虎”,用“长虫”去指代极富毒性的“蛇”,用的都是语义减弱的方法。语义减弱法有时也用在军事外交辞令上,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写给孙权的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所谓“会猎”实指“交战”。曹操用语义减弱法构建了一个军事委婉语,轻描淡写方式下张扬的是一种居高临下、胜券在握的气势,在此,语义减弱的策略实现的是举重若轻的表达效果。综上所述,语义减弱法是顺应求吉原则产生的一种方法,是建构委婉语的一种重要方法。(姜珍婷《新化方言修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