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究竟是什么?至今所说不一。见仁见智,恐怕以后也难以完全统一。但就“国学”一词而言,则其义有二:一指学校,一指学术。国学指“学校”之义古已有之,是国产的。《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所说的国学,指的就是学校,国家级的学校。国子指公卿大夫的子弟。因此在周朝,国学原是国家级的权贵子弟学校,也就是国立的中央大学。这个名称以后屡有变化,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隋以后多称国子监,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设学部时才最终废止。可见国学指学校之义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已有三千年了。国学指“学术”之义则始于晚清,原非国产。钱穆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写《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钱氏所谓“前既无承”,是说在本土找不到继承和渊源关系。那么国学来自何处?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说:“国学乃是外来语,并非国产,日本人原有支那学、汉学这样的名词,因此,十九世纪后期,留学日本归来的学人,译之为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因此,从语源上说,“国学”一词是古已有之的,但指的是学校,不是现在所说的学术,此“国学”非彼“国学”,语义不同。而现在所谓指学术的“国学”,则源自东邻日本,是个借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研究,学术义的“国学”,在日本原是一种抵制中国文化的排外思潮,是日本试图通过对日本本国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的研究与表彰,来反对和抵制长期在日本占据支配地位的中国传统儒学和佛学的一股排外思潮。这股思潮源于日本江户(1603—1867)和明治时代(1868—1912)。1887年,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就有“(日本)近世有倡为国学者”的话。之后由留日学人引入,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邓实在上海《政艺通报》上发表《国学保存论》,首次引进了国学这个名称。但就这个新的国学名称而言,所谓学术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与解释上又分歧很大。有认为国学是一个泛指概念的,意思是说国学不是中国特有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如邓实《国学讲习记》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但大部分学者和辞书认为国学是特指中国学术的。如胡适在创办《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胡适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省称,专指中国的国故。今人张岱年在为《国学入门丛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现代辞书《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些说法都强调国学是专指中国学术的,属于中国特有的学术系统,是与西学相对立相抗衡的。相对而言,持特指说的学者比较多。但特指的概念也很宽泛,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学术也是多民族的。而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国学,一般都是专指汉语言文学,是特指以汉语言文学为主的传统学术文化的。即使如此,其间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说以为国学指的是我国过去一切的文化历史,如上引胡适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也是广义的。狭义说则以为不是所有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都是国学,国学是专指经、史、子、集这四部学问的。(陈壁耀《文化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