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后,他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了朝政。西面的秦国趁赵国办丧事的当口进攻赵国,赵太后向东面的齐国求救,齐提出要赵太后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太后不肯。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太后还是不肯。正僵持的时候,来了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触龙来劝谏,而触龙上殿之后却慢腾腾地走,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面前,文中用了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后行走缓慢的样子。从字面上说,“徐”是慢,“趋”是快步走,连起来就是“慢慢地快步走”。一般的古文选和教材也都是这么注解的。其实在这里,趋不只是快步走的意思,还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是用来表示对长者、对尊者和对贵宾的恭敬的,是古代“以趋示敬”习俗的表现。《礼记·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老师是尊长,即使在路上遇见,也必须快步上前,离开时也必须快步退下。(陈壁耀《文化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