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以所嫁国国名或配偶的氏或封邑名冠于姓上。这在当时也很普遍。如晋国的女儿嫁到秦国,就被称为秦姬;姜姓女子嫁到芮国称芮姜等。这是以国名冠于姓上。卫国大夫孔圉孔文子,娶了一个姬姓女子为妻,该女子就被叫作孔姬;一位姓姜的女子嫁给棠公后,也改称为棠姜了。这是以配偶的氏或封邑名冠于姓上。这里的“孔”是配偶的氏,“棠”是配偶的封以上是女子出嫁以后称呼的变化。这个称呼在该女子去世以后还有一次变化,这就是在姓前要换上配偶或自己的谥号。《左传·隐公元年》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这里的“武”是郑伯掘突死后的谥号,这谥号就成了他妻子死后新的称呼。“武姜”是死后的称呼,生前是不能叫“武姜”的,应该叫郑姜或姜氏,出嫁之前则又可叫申姜。类似的例子如:晋文公妻子是秦穆公的女儿,死后便用文公的谥号称文嬴,生前可以叫秦嬴或晋嬴;齐昭公的妻子是姬姓女子,死后便叫昭姬,生前可能叫齐姬;宋共公的妻子也是姬姓女子,死后改称共姬,生前则可能叫宋姬。也有在姓上冠以自己的谥号的,如文姜,她是齐僖公的女儿,嫁鲁桓公为妻,死后未用桓公的谥号称桓姜,而用了自己的谥号称文姜(不知是否因此女生活作风大有问题的缘故而不用桓公的谥号)。一般来说,死后的称呼才是最后的称呼。(陈壁耀《文化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