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蛞蛞、聒聒、乖乖)】 蝈蝈,古代多写作“蛞蛞”或“聒聒”,谐其鸣声而名之,所指则一;南方称作“叫哥哥”;吾乡则别有一名,曰“蚰子”。河北省有些地方称雌性蝈蝈为“蚰子”,而雄性蝈蝈称为“乖乖”,乃“蝈蝈”之音转。明确记载蝈蝈的是明代袁宏道的《促织志》。他在“论似”一节中云:“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而且他还谈到聒聒的食性(“食丝瓜花及瓜瓤”)、鸣声(“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养法(“余尝畜二笼,挂之檐间”)。从他的描述来看,“聒聒”即蝈蝈是确定无疑的。(孟昭连《中国鸣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