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上说,氏是用来区分嫡庶以“别贵贱”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同一血缘氏族的成员虽然都有相同的姓,但由于不同支系成员与大宗的亲疏远近和宗祖功绩的不同,其社会地位也就有了高下贵贱的不同,所以贵者有名有氏,而贱者多有名无氏。姓氏的这种区分在战国以前是非常严格的。但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剧变,原来的贵族衰败了,沦为平民;原来的平民却跻身到了社会上层,成了贵族。各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原来象征权力的氏,也就丧失了它“别贵贱”的作用,而成为单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从而逐渐演变成了姓,与姓合二而一了。秦汉时期,姓氏已完全合一,郑樵《通志》说:“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到了汉朝,人们对先秦人已往往分不清他们的姓和氏了。博学如司马迁也难以避免。顾炎武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日知录》卷二十三)自司马迁之后,人们对姓和氏一般不再加以区分了。(陈壁耀《文化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