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郫县,一说因人得名。据《蜀王本纪》“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及《华阳国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的记述,持此说者认为,“郫”系“蒲卑”的音译或“蒲卑之邑”的缩称。清《一统志》和嘉庆《四川通志》在郫县条文内更明确地说:“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各种旧郫县志皆沿用此说。一说因水得名。《成都古今记》说:“郫县因郫江得名”;清同治《郫县志》和《郫县乡土志》中也载有“杜宇都郫邑,因水标名曰郫”的传说。公元前311年筑郫城,约50年后李冰始穿二江(指郫江、捡江)。据近人解释,“穿”有二义,一为开凿,一为疏浚。据前义,郫江开于建县之后,只能是江因县得名,而非其反;据后义,疏浚前江名未见记载。一说因地理方位得名。《汉书·扬雄传》说:“……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据此说,“郫”指岷山南面那一片地方。但“岷山之阳曰郫”还有另一解:在岷山南面“郫”这个地方。据此说,则“郫”之得名与地理方位无关。一说因地势得名。《资治通鉴·音注》说:“郫,即卑邑也”。据此说,古代郫县地处卑洼之地,蒲草丛生,故称卑邑,合写为“郫”。一说因族称得名。近年一些研究巴蜀史的学者主张用巴蜀语解释当时的地名,并认为蒲卑系古蜀族自称,其蜀语含义为“蜀族人的地方”,“蒲卑人的地方”或“来自‘天上’(高原)的人的地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