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一词则出自《尚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愆(qiān),罪过,过失;俾(bǐ),使;克绍,能够继承。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正之官,对他说:我担心自己管理不好国政,要有赖于像伯冏你这样的居官之人,匡正我做不到的,纠正我做错的,改正我不正确的思想,使我能够继承先王的功业。《说文解字》:“烈,火猛也。”这是“烈”的本义。由火势猛烈引申为光明、显赫,再引申为所建立的显赫功业。《尚书·伊训》载:“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此处的“王”指商王太甲,《伊训》是四朝元老伊尹对太甲的训诫之辞。“烈祖”,孔颖达解释说:“‘烈’训‘业’也。汤有定天下之功业,为商家一代之大祖,故以‘烈祖’称焉。”这是称扬商汤开国的显赫功业。清末革命风潮勃兴,为推翻清室而牺牲的志士层出不穷,人们于是将“烈士”和“先烈”的外延扩大,用来称呼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殉难者。比如孙中山先生就在《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的序中称死难的革命党人为“诸先烈”,并总结“先烈之牺牲精神”,“烈士”和“先烈”的称谓遂渐渐失去了原意。(许晖《100个汉字中的古代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