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角色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称谓,就是将扮演妇女的角色行当称作“旦角”,细分的话还有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等不同的行当。这个称谓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数不清的学者都探讨过“旦角”之“旦”的语源,但都没有富说服力的论证。清人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中总结了各种说法。有“反言说”:“旦为妇人,昏夜所用,故反言旦。”有“省笔说”:“伶人粗伧,识字无多,始而减笔,继而误写,久之一种流传,遂为专门之名词,明知其误而不可改矣……小旦,小姐也,先去女旁,后又改且为旦,但图省笔而已。”清人翟灏所著《通俗编》一书中则有“动物说”:“狚,猿之雌者,其性好淫,今俗讹为旦。”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认为:“旦名之所本虽不可知,然宋金之际,必呼妇人为旦,故宋杂剧有装旦,装旦之为假妇人,犹装孤之为假官也。至于元人,犹目张奔儿为风流旦,李娇儿为温柔旦(《青楼集》),此亦旦本伎女之称之一证。”按照王国维的说法,“旦”最初乃是对伎女或妓女的蔑称。但对为什么“宋金之际,必呼妇人为旦”,却没有进一步的考证。清人吴长元所著《燕兰小谱》中则说:“元院本色目云:旦之命名,义取于‘狚’。盖狐之淫者。狐狸顶骷髅向月而拜,则变为人形。”此说同于翟灏,但翟灏认为“狚”是雌猿,而吴长元认为“狚”是雌狐。吴长元的观点极富启发性,“狐之淫者”一句让我们想起历代关于狐狸精的传说。“旦”其名最早出自南宋词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此书追忆南宋临安城的风貌,其中记载当时的舞队中有“粗妲”“细妲”的角色。这个“妲”字很奇怪,因为这是殷纣王宠妃妲己的专用字,除了“妲己”的名字之外再未用于别处,而且“妲”字最初的读音就是“旦”。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记载。日本京都大学藏本、署名六朝时“梁大夫司马李逻”所注的《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在注“周发殷汤”一句时写道:“乃以碓锉之,即变作九尾狐狸。”这是最早关于妲己乃九尾狐狸化身的记载,由元代话本《武王伐纣书》继承,至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始广为人知。其实,六朝之后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古冢狐》一诗就已经将妲己和狐狸联系在了一起:“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褒”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妲”即妲己。可见唐宋时早已流传着妲己乃是九尾狐化身的传说。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这是对周密所记的“细妲”角色的补充,“宛若妇人”,可见是男性所扮,同时也印证了王国维“装旦之为假妇人”的观点。明人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则说得更清楚:“旦皆以娼女充之,无则以优之少者假扮。”考证至此,“旦角”称谓的来历就很清晰了。宋代之所以有“粗妲”“细妲”之称,实是民间将流传已久的妲己乃是九尾狐狸的传说融进了歌舞、戏曲之中,由妖娆的伎女或俊俏的男子来扮演,故有“妲”的角色称谓。元代词曲家夏庭芝所著《青楼集》中说:“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以妓出演,更是“妲”的本义,“狐之淫者”,原意就是要让伎女或妓女来扮演丧家亡国的妲己。后人已经不懂得“粗妲”“细妲”的来历,从而将“妲”省写作“旦”,以致再也不知道“旦角”这一称谓的语源了。(许晖《100个汉字中的古代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