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3-11-08

【太平】

安宁和平、平静无事谓之“太平”,“太平盛世”乃是古代中国从皇帝、士大夫到平民百姓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太”是“泰”的重文,即重出的异体字,因此“太平”最初写作“泰平”。《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然后至德流洽,礼乐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由此道也。”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这段话生动地记载了农业社会的周期律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治国理念。……“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连续二十七年丰收,积蓄九年的粮食,这就叫“泰平”。泰者,大之极也,大到了极点。只有到了“泰平”时期,才能最终达到“至德流洽,礼乐成焉”的盛世。因此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如果有以王道治天下的君主,也一定要等到三十年后才能完成仁政。孔子的论断即从接近三十年的“泰平”而来。这也就是“太平盛世”这一名称的来历,太平三十年方能称“盛世”。(许晖《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