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金银花”一名的由来,《本草纲目·草部》解释得很明白: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金银花一开始是白色,后来转变为黄色。此外,《本草纲目·草部》还载有许多别名,如金银藤、鸳鸯藤、鹭鸶藤、老翁须、左缠藤、金钗股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金钗股,贵其功也”。上述名称中的“左缠”,是藤本植物的缠绕方向。面朝金银花枝干,从左手边的方向,往绕到被缠植物的后面,盘旋而上,就是“左缠”;相反就是“右缠”,比如紫藤。《中国植物志》关于藤本植物缠绕方向的专业术语是“茎左旋”和“茎右旋”,与《本草纲目·草部》正好相反。金银花的“左缠”,对应的是植物学上的“茎右旋”。忍冬俗名金银花,初开白色,二三日后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此得名。(汤欢《古典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