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欢的外形特征,古人已经描述得详尽且富有诗意。唐代苏敬等人《唐本草》曰:“此树叶似皂荚及槐,极细。五月花发,红白色,上有丝茸。秋实作荚,子极薄细。”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曰:“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角,极细而繁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至于它的花,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其色如今之醮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些细长的丝茸,不是花瓣,而是花丝,是雄蕊的组成部分,上面托举着花药,长成这样是为了便于传粉。合欢是以又名绒花树。含羞草的花也有花丝,较合欢短,头状花序圆球形,一样的粉红色。如果只是看花,很难相信合欢和含羞草属于豆科。毕竟,蝶形花冠才是豆科植物的“招牌”,不过它们的果实都是荚果。含羞草的小枝和叶被轻轻触碰后会闭合然后下垂,合欢的小叶也有类似的特点,只不过是晚上闭合、白天展开,所以合欢又名夜合、合昏。此外,合欢名曰“夜合”,又有“洞房花烛夜”这层意思。“合欢被”是新娘出嫁时的嫁妆,“合欢酒”是新人用“合欢杯”所饮的交杯酒,因此合欢是夫妻情深的象征。杜甫《佳人》“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即取此意。《闲情偶寄·种植部》写合欢的栽植之法时说,合欢宜种在“深闺曲房”,“人开而树亦开,树合而人亦合”。从其荚果可判断合欢是豆科植物。它的花垂散如丝,甚为特别,又名绒花树。古人认为合欢可以解忧,在诗文中多象征夫妻情深、家庭和睦。(汤欢《古典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