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联中,“池塘”对“园柳”,词法上都是“定语+中心词”结构,也就是“水池之堤”对“园中之柳”。“池塘生春草”不是池水中漂生了成片水草,而是初春江南水池的堤上新生出浅浅的嫩草,与后来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情景近似,也就是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所写早春湖堤上“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情景。初春,江南水池间的堤路上新生出稀稀疏疏的嫩草芽芽,远远看去已成嫩绿,近前看则只是稀疏的嫩草芽,这才是最清新最富生机的初春景象,充满了新生命的活力和新鲜感,与宋杨万里《小池》诗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意味相似。而谢灵运“池塘”句则是这种早春嫩草所引发的清新诗情和意境的早期完美表达,后来者应多受其启发。若理解为水池中长满水草,那就意味全无了。“池塘”是不是“水塘”?“春草”是不是“春天的水草”?还真得考究一番。于是,下来翻检该诗的解读、赏析文字,果然多是把“池塘”解为“水池、水塘”的,如《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该篇由林冠夫先生解析,说:“楼外池塘里春草繁生,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666页)又说:“也就是池中春草繁生之景触发了归思之情。”(667页)显然是用现代人双音词的观念下意识地把“池塘”等同于“池”,也就是“水池、水塘”了。那么,草如何长于池水上呢?就只好理解为成片水草了,或者是含糊地用原诗的“春草”,不管它是水草还是岸草。而“塘”则是长水草或是岸草的所在,故其音义需要展开来讨论,需要落到实处。此诗“池塘”句,是仕途失意、久病之后逢初春的清新之感,情调轻快。接着的是“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是由初春新景触发的思归怀人之情,回归全诗约略感伤的基调。《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祁祁”句的来历。其实“池塘”句也是有来历的,至少可以引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为参照,要特别提醒的,是“河畔草”而不是“河中草”,当然是岸草而不是水草。“唐”因筑堤畜水的功能扩展引申有水池义,但较后出而不多见,如:[6]《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委两馆于咸唐”,王逸注“咸唐,咸池也”。如王廷鼎所说,“唐”字古多用于国名、地名、姓氏,远古帝王尧称“唐尧”、“陶唐氏”,中古又有鼎鼎大名的“唐王、唐国、唐朝”。为了区别,“堤防”义的唐后来加形符分化,因是堆土石成堤,或加“阜”旁作“䧜”,《广雅·释言》“䧜,隄也”,王念孙疏证“䧜字亦作塘”,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七注“䧜,《埤苍》云:长沙谓隄为䧜也”。“䧜”形用得很少,而从“土”旁的“塘”则成为常用字形。“塘”像“唐”一样,也是由筑堤拦出空间可畜水而后义转指水池的。《说文·阜部》“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故“池”字从水,本指护城河。《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就是说以汉水为楚国的护城河。后词义扩展泛指水塘、积水坑等,《玉篇·水部》“池,渟水”,《广韵·支韵》“渟水曰池”。“塘”由拦水堤拓展指水塘时,多训为“池”,如《广雅·释地》“塘,池也”。因“池”由环绕城垣的护城河来,“塘”因筑正面之横堤以拦水来,故一般认为“圆者为池,方者为塘”,中古以来的典籍中“方塘”一词常见而均指水塘,至宋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还留有“方塘”遗迹。“塘”训“池”义的用例汉代罕见,六朝以后才渐渐加多。如:(万献初《中小学字词音义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