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与情境意境合,当无问题。说到修辞,有学生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名句,一般认为用梨花比雪花是新奇所在,请问老师,在修辞上是明喻还是暗喻?“明喻”须明确示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像、似、如”之类的标记词;“暗喻”则直接说本体是喻体,不用标记词。如“父亲好比一座山”是明蝓,“父亲是山”就是暗喻。“忽如一夜春风来”,若把“如”理解为“像”就是明喻。塞外北风猛,飞雪来得早,忽然好像吹来一夜春风,把千万株梨树吹出白花。这样理解,就是把“忽”解为“忽然”,把“如”解为“(好)像”,很多教材、鉴赏书以及读者都是这样理解的。实际上,该句是暗喻,句中的“忽如”是一个副词,只相当于“忽然”,句子本意是“一夜春风忽如(然)来”,即副词“忽如”作动词谓语“来”的状语表示时间的短暂突然。由于“一夜春风忽如来”的“仄仄平平(仄)平平”在声调格律上实际相当于后五个平声连用,故调作“忽如一夜春风来”为“(仄)平仄仄平平平”以显示韵律的音步变化(二音节为一音步),且“忽如”用在句首更利于强调突兀新奇的意味。今通行的一般本子都用“忽如”(有的加注:“一作忽然”),而《全唐诗》卷一九九本就作“忽然”。虚化作语尾助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七“如,犹焉也,语末助词也”,《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贲》九三“贲如濡如”、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易·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都是在动词、形容词后加“如”作词尾(后缀),表示“××的样子”,“突如其来如”即“其来突如”,也就是“该事的来临很突然的样子”,《周易》这类“如”的用法很多。再如《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矣”、“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韩诗外传》卷八“楚王盖悒如也”等都是。“忽然”很早就用作副词、形容词表时间极其迅速短暂,如《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唐诗中也多见用,如唐人吴巩《残句》“忽然一曲称君心,破却中人百家产”即是。“忽如”为双音词表示时间极其迅速短暂也较早,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叹人生苦短,聊以行乐自慰,“忽如远行客”就是“匆匆远行客”,“忽如”最好看成一词,表示匆忙短暂,不必看成明喻而作“忽然好像远行的过客”。又《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前已有明喻人生“如朝露”,故“人生忽如寄”也该是“匆匆寄居”而不必解作“忽然好像暂时寄居”。又西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更应该是“忽然颓”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本是“一夜春风忽如来”,正是后一种用法,所以句中的“忽如”就是“忽然”,“如”不是句中的动词谓语,不是明喻的标记,故“如”不能理解为“好像”。不把“忽如一夜春风来”理解为明喻而理解为暗喻,更合乎该诗的情景和意境。“忽然吹来一夜和暖的春风,吹开了千万树洁白的梨花”,突兀、新奇、惊艳,有“山从人面起”、“开门雪满山”那样出人意表的审美感受。如果是“好像刮来一夜春风、好像开了千万树梨花”,那就韵味大减,就不是岑参边塞诗浪漫奇瑰的风格了。(万献初《中小学字词音义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