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唐诗中的千古名篇。其中“衰”读cuī还是读shuāi,说法不一。《回乡偶书》“回、衰、来”押韵,“回”,《广韵》户恢切匣母灰韵平声,今读huí; “来”,《广韵》洛哀切来母咍韵平声,今读lái。隋以前《切韵》(《广韵》同)咍韵的韵母是ai,灰韵的韵母是uai,只是有无介音u的不同,所以“灰、咍”同用到唐以后诗韵中合为“灰韵”读(u)ai。今普通话韵母ui实际上读音是uei,“衰(缞)、回、来”在中古后期(唐以后)是押韵的,都属于“平水韵”的上平声十灰韵,当时都读(u)ai,到近现代产生历史音变,由于元音高化的作用,“衰(缞)、回”由(u)ai变读为(u)ei,同是灰韵的“摧、堆、瑰、盔、灰、桅、颓、雷、杯、胚、梅”等字也都是由ai变读为ei,即由a元音高化到e元音。而“来”没有元音高化,中古到今天一直读ai,同是灰韵的“猜、才、哉、孩、皑、该、开、哀、胎、台”也如此。就诗意来讲,“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的意义应是指鬓毛的减少、疏落,当读楚危切,即今读cuī(cuei)。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唐诗鉴赏辞典》等也都将这个“衰”解释为“疏减”而注今音为cuī。也就是说,盛唐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回、衰、来”的韵母都是(u)ai,很押韵,后来“回、衰”的韵母变成uī(uei),而“来”的韵母还是ai,今人读起来“回、衰”押韵而与“来”似乎不押韵了。也有人认为,诗中“衰”的意思还是应理解为疏减,读音则可以“今读从今”,就读它今天最常用的衰落义的shuāi,与“来”ai正好押韵,也不给初学者带来阅读的麻烦。这可能就是“现在小学语文老师教的是shuāi”的原因了。问题是,即便今天可以读shuāi,还是得讲明诗中“衰”的意思是“疏减”而不是“衰老、衰弱”。既然如此,还不如读cuī而提醒读者注意古今读音和意义的变化。关于这个“衰”的读音问题,已经有过一些讨论,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唐作藩先生《“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一文,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可资参考。(万献初《中小学字词音义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