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2024-02-11

【入朝不趋】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萧何因为功劳特别大,享受到刘邦给予的特别待遇:“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入朝不趋”既然是一种特别的待遇,这就说明其他人入朝是必须“趋”的。后来这种特殊的礼遇逐步演变成权臣夺位的前奏,如汉末的董卓和曹操、魏末的司马师、东晋末的刘裕等,都是“入朝不趋”的。只是这种“不趋”已经变了质,不是一种礼遇,而是一种权势的表现。触龙的“趋”也是这种面见君王礼节的表示,之所以“徐”,是因为年纪大了行走不便,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触龙智慧的一种表现,是触龙准备进言的一种艺术手段。因为“徐”,所以慢,就可以用时间来消解太后胸中的怒气,同时还为面见太后时有一个开场的话题,缓和谈话气氛。一举而两得,不是智慧和艺术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里的“徐趋”是和“疾趋”相对应的趋行步伐。疾趋是面见君王时的步伐,徐趋则是宗庙里“与尸行”时的步伐。触龙应该用疾趋面见太后,只是因为腿脚有病才变通用了徐趋。这种说法并不合情理。《礼记·玉藻》说:“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在宗庙里与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同行时,三种人的步伐大小是不相同的:国君前后两步的足迹要重叠一半,步子比较小;大夫要前后相接;士则要在两步之间留有一足的间隔,步子比较大。三人步伐的大小虽有不同,步法却都一样,都是徐趋,速度也都相当慢。想来前进的进度也应该一样,大概是国君走了五六步,士才能走一步。而这里所说的疾趋,只是指平时直行快走手脚不乱摆动的步法,并非见君王时应有的礼节。见君王只要“趋”就可以了,不必一定“疾”。把“与尸行”的徐趋用于见君王,情理上会让人难以接受,而且缓缓慢行的步法动作也不合见君王的礼节。所以触龙的“徐趋”应该不是这里所说“与尸行”的徐趋。触龙的“趋”,只是在步法上做出一种面见君王时应有的快步走的样子,只是对太后表示的一种姿态和礼貌,而速度的“徐”正是他用以进言的一种手腕,甚至可以说是他这次进言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触龙的“徐趋”和宗庙里与尸行的“徐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陈壁耀《文化里的中国》)